服务中心

农试站如何成为更好的科技平台!

“农业气象试验站(以下简称农试站)对我的成长作用很大。”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首席专家毛留喜对刚刚毕业时在农试站度过的两年时光总是难以忘怀。

  在他看来,农试站是开展实验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和培养锻炼人才的重要平台。但是,此前,这些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令他高兴的是,今年4月中国气象局出台《农业气象试验站网建设与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完善农试站这一农业气象科技研发、中试和推广应用平台,强化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支撑作用。

  试验项目需找准服务需求

  气象部门现有农试站70个,国家一级农试站36个,二级农试站34个。

  1983年从大学毕业后,毛留喜被分配到河南省新乡市的一个基层农试站工作。他感慨说:“上世纪80年代,在国家农业气象事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试站发展很快,出了很多成果。”

  那时候,湖北省荆州市农试站高级工程师黄智敏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和其他同事共21人在试验田里研究出很多技术和方法,为荆州农试站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工厂化的生产技术大规模应用,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观测、试验新的气象服务指标、改进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产效益高的设施农业、特色农业、都市农业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这些新的变化都为农试站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试站应该有项目课题、有观测任务、有应用服务。针对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科学问题,通过试验研究来获得第一手资料,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业务现代化提供支撑。”毛留喜表示。

  “但是目前的农试站观测试验大多依然针对传统大宗粮油作物开展,对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生态气象等方面的观测试验能力薄弱。”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王志华说。如何合理布局、准确定位是农试站网建设的关键。

  可喜的是,根据《意见》,3年至5年后,气象部门将建成5个左右的国家级农业气象工程技术中心,主要负责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等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机理试验研究;40个左右的国家一级农试站,主要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若干个国家二级农试站,满足省(直辖市、自治区)内包括设施、特色、畜牧、水产等典型农业生产区的气象服务需求。

  它们,将在未来以合理的布局和互补的分工构成完善的农试站网。

  试验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

  在荆州农试站站长苏荣瑞看来,该农试站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自己的试验田。“试验田能保证研究有长期的规划;别的部门、科研院所也愿意和我们一道搞试验项目,投资试验设施,由此带来了长期的合作。”

  荆州市农试站与湖北省气象局、长江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已经有多年合作历史。这样的合作拓宽了农试站工作人员的视野,也提升了他们的试验研究能力。

  然而,并非所有的农试站都像荆州市农试站一样幸运。9%的全国农试站没有试验场地,26%的农试站没有实验室,64%的农试站实验仪器短缺,相当一部分试验站设施陈旧、老化,承接研究、技术示范推广的基础条件较差,缺乏试验条件,限制了试验成果的产出。

  此外,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均发生很大变化的背景下,原有的农业气象指标已经不能科学反映气象条件和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同时,农业水土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要突破瓶颈,就迫切要求农业气象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王志华说。

  201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到8月份遭遇了严重的高温干旱。事实上,同样程度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2003年也曾发生过。从2008年开始,荆州农试站开展了“江汉平原盛夏极端热、冷害对中稻棉花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其研究成果运用于水稻和棉花的种植,使这些作物在去年的高温干旱中遭受损失的程度大大降低。农试站的科技推广效益由此可见一斑。

  《意见》对试验场地及实验室、观测试验场地、示范推广场地的面积及设施配置都进行了规范:农业气象试验站自有土地或长期租用土地面积一般不少于30亩,保证观测、试验等任务的顺利开展。此外,持续验证和修订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强化农业抗御气象灾害和提高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适用技术的研发、验证等都被写入《意见》。

  在解开束缚后,农试站将针对农业高产稳产、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等研发适用技术,并将效益明显的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实际中大力推广应用。

  试验人才培养亟待加强

  在毛留喜眼里,农试站还应该是培养农业气象人才的摇篮。他自己就曾在基层干过观测、处理资料、发报等业务,才有了后来在其他省级、国家级业务单位开展业务科研的基础。

  然而,目前,全国农试站人才情况令人堪忧。37%的农试站工作人员不足6人,而且所有农试站均不能保证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农业气象试验研究、业务服务等工作,大部分农试站的人员总量和队伍知识结构也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新需求。

  人员管理上的问题也限制了研究和业务的发展。据王志华介绍,1个农试站由国家级科研单位管理,5.7%的农试站由省级科研或业务单位管理,74.2%的农试站由地市级气象局管理,18.6%的农试站由县级气象局管理。

  多头管理导致管理不到位、权责不清晰、运行不顺畅,大部分农试站与国家和省级业务科研单位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支撑不足,业务、科研、服务缺乏系统的设计规划和上下衔接。

  “希望布局合理的农试站网建成后,能有效改善这一问题。”王志华表示。《意见》还明确了各级农试站的人员数量;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提出了一套人才成长和管理建议。

  省级及以上专家驻站指导,农试站业务科研人员到省级及以上业务科研单位进行岗位交流制度,能更好地发挥国家级和省级科研业务单位及相关专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而鼓励和安排相关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业务能力专项培训,则将带动农试站业务科研人员成长为综合型人才。毛留喜建议学农业气象的年轻人先到基层农试站接受锻炼。这份经历会让他们对今后的个人成长与发展、农业气象科研与业务等有全新认识。对苏荣瑞而言,他们年轻一辈的发展也正是站在黄智敏等前辈的“肩膀”上。

  在《意见》下发后,无论是毛留喜还是苏荣瑞等农业气象工作者,都对农试站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对农业气象业务科技支撑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4年5月16日一版 责任编辑:张林)
 

 


 

      福建蜂窝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数字农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旨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改造、创新、变革传统农业,将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生产技术深度融合,为广大农业企业提供可定制的物联网+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福建蜂窝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慧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可实现环境监测、异常预警、智能控制、可视化管理和产品溯源等功能;公司同时拥有自己的生产车间,致力于物联网感知终端的研发与生产,目前产品涵盖大棚管家、禽畜管家、气象监测站、土壤墒情站、 水知道、环境通、工地宝、4G太阳能监控台及环境监测设备等,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环保、旅游景区、科研教学等领域。
      我们秉承“以人为本、敬天爱人、务实创新、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依托优秀技术团队、资源整合能力、现代化管理手段及一流的服务水平,不断发挥自身在物联网领域技术优势,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帮助农业生产者降低人工成本,节约水肥药等资源,提高农产品的安全与品质,实现农业产值和利润的提升。我们的目标:让天下没有难干的农业!


联系我们:
公司电话:0595-68000888
全国客服热线:400-168-0595
工程热线:188-599-13688(微信同号)
销售热线:188-599-10089
(微信同号)
售后服务:188-599-10069
(微信同号)
商务合作:199-5988-1688(微信同号)

公司官网:www.fengwowulian.com
公司地址:福建省泉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楼5楼